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食在广州
隐蔽地道广府味
  • 来源:涓叡骞垮窞甯傚鍏氬彶鏂囩尞鐮旂┒瀹�
  • 日期:2015-12-08
  • 浏览数:

1.jpg

腰记饭店

2.jpg

姜汁鸡包仔

3.jpg

凤爪排骨饭

4.jpg

传统牛腩牛杂煲

5.jpg

带子蒸烧卖

 

6.jpg

上汤鱼翅饺

7.jpg

生焗钵仔禾虫

8.jpg

化龙花鱼

9.jpg

清明虾

10.jpg

古法糯米鸡

11.jpg

糯米酿大肠

12.jpg

鱼肠焖柚皮

13.jpg

干逼鸡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意思是指饮食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广东人因地处鱼米之乡,菜式追求新鲜原味,做法以清蒸和小炒居多,所以性情淡泊温和。近年随着新广州人的不断增多,粤菜馆多多少少掺入了不少外江菜的元素,要想找到昔日纯真味,唯有深入横街窄巷或小镇里搜寻了。

a30年的家常菜老店

有一家饭店,在番禺区化龙镇龙源路上已屹立不倒35年,老板从35岁开始便亲自掌勺,直到71岁仍每天坚持去买菜,不曾有一天松懈。她是欢姐,店名“腰记”。

欢姐的一天是这么过的:每天早上5点,开着摩托车去化龙市场买菜,回来小休片刻,便转战清河市场买海鲜,然后赶回厨房和大厨帮工一起择菜洗肉,准备开炉。欢姐为何这么拼?她笑称:“因为要拿到第一手好货喽。”

视食材为第一生命

欢姐在1983年便成为番禺第一位考取摩托车牌的女子,在以轮渡接驳的年代,便揸摩托来广州买菜,令当时的货佬印象深刻。“市场上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怎么贵都好,一定要收头手货。他们和我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了,都知道要留最靓的给我。”

对于食材,欢姐都要选最好的,有种不惜工本的倔强。像蔬菜,欢姐会固定去农民的菜田里收割,每块田只收4天。欢姐的解释是:“时令菜最好吃的日子是前4天,到了第5天就要换田了。”鸡,欢姐要求养殖户要先圈养再放养,等鸡长到2斤半才能交货。因为全放养的鸡会太瘦,油香不足。

自家晒酱 自磨藕粉

对食材的精益求精,使欢姐萌发了自晒豆豉的念头,她愿意等半年,只为了那一口好滋味。

“腰记”的豆豉,使用天然黄豆蒸熟,加入面粉发酵,再放入盐水里生晒4个月而成,由龙舟节一直晒到重阳节,足月才会用,颜色墨黑发亮,特别香浓。欢姐并没有抽去最精华的豆油,搭配她腌制的本地子姜,惹味非常。

欢姐还坚持自磨藕粉,“用化龙和新垦的莲藕,口感才好,只能用最后一节藕筒,不能用粉的藕瓜。到了重阳后,磨粉时还要加点水来减低粉糯度,所以要手磨才能最好地控制水分。”欢姐还说,磨藕粉要用砂盆,因为机器会有股铁锈味。蒸的时候加入炒香的靓海虾和五花腩,之后用碟盖盖着,防止有倒汗水流入,然后再用炉连钵仔一起烘干。这样莲藕粉才会又香又甜又滑。

她的用心赢得了尊敬。无数行家来踩点,她亦倾囊相告。正是因为有这样肯于坚持的人,才有了广府美食的灵魂。

b手工点心 正宗粤味

在“丘大人点心专门店”里,记者夹起一只烧卖细看,只见它收腰、面平、微带润泽光。咬上一口,爽滑多汁,有明显肉粒,颇有嚼头。吃到它,老广州往往会满意地半眯着眼,惬意地往椅背上一靠,微叹:“这才叫地道广州味的烧卖。”

即点即制 不假手于人

隐藏在同福西路上的这家点心专门店,主理的是有20多年点心经验的邹师傅,最为擅长粤式传统点心。虽然店面不大,只有小小的两层,10张桌子,但里面的点心全部手制。

邹师傅和徒弟们每天早上7点便回到店中,和面、拌馅、起皮……即使是一张烧卖皮也不会假手于人,店家也不想为了求量而使用半成品。为了做好叉烧包,师傅们会预先养好老面种,再用它来发酵面团,虽然时间会比普通的速成酵母慢两三个小时,但发出来的包子皮会格外松化。邹师傅说:“我做的就是广州人小时候吃的那种叉烧包,可以用手撕着吃,能吃出满嘴的面粉香。”

虽然手工精细,但这里的点心价却不贵,人均消费30多元便已吃得满足。“做街坊生意,不好意思收太贵呢。”邹师傅憨厚地笑说。

舌尖重现那时的滋味

这里有几样点心是必试的——潮州粉果、姜汁鸡包仔、古法糯米鸡、陈醋鸭掌、淮山粥和凤爪排骨饭。

潮州粉果是每家酒楼必有的茶点,做得好与不好之间的区别简直判若云泥。好的潮州粉果,果皮晶莹呈半透明,夹起来不粘筷子,入口不黐牙,柔滑带爽,最重要的是带点韧度,馅料则要鲜脆多汁。邹师傅做的潮州粉果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全因他使用的是来自汕头的姜薯粉,用它来制作粉果的话,软滑度要比澄面要高,而且不会黏牙。

潮汕蒸小米,也是用姜薯粉来做皮,馅料用的是潮州百年老店的老萝卜脯、虾米、新鲜沙葛粒和肉粒,入口爽脆。

糯米鸡会是老广们一直念叨的早茶味。邹师傅先将本地糯米浸上三小时,再以少许猪油和鸡油捞匀,放入鸡肉、冬菇、咸蛋黄和叉烧,用老荷叶裹好后煮熟。由于糯米饭里掺入了五香粉,格外勾人胃口,软糯度刚好。

凤爪排骨饭则是意外之喜,时间和火候都把控得不错,炖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

而全市独家的脆皮绿豆肠,简直是孩子们的心头好。肠粉里裹着炸面,炸面里是细腻的绿豆蓉,酥脆柔滑具备,口感极其过瘾。

c传统炭火牛腩煲

要找到“大茶饭牛腩煲”的位置,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一个“广州鼻”即可。因为这是一家以传统广式炭火牛腩煲为主打的餐厅,那股混合了面豉酱和焖酱的肉香就像一双手,牵着你的鼻子往餐厅方向走。

这家开在江晓路上的小店,由三位广州大厨开设,他们自小在老城区长大,对于传统牛杂和牛腩的味道一直念念不忘,于是直接开了这家小餐厅。

双酱混出销魂香

旧日广州本地的孩子,谁没有在放学后吃过街头车仔的牛腩牛杂呢?那种用黄糖、柱侯酱与牛腩、牛杂煲煮而成的香气,是在外游子最为想念的广州滋味之一。

“大茶饭牛腩煲”的酱底,用的就是传统牛杂牛腩煲的焖酱,它是柱侯酱的升级版,由8种酱料铲制而出,无需加入花椒八角,这样就不会抢去牛肉味了。把它和面豉酱混合后,豉香会立马变得醇厚甜美起来。

新鲜白腩和坑腩

广州人吃牛腩会特别挑剔,可以分出崩沙腩、牛白腩、蝴蝶腩、坑腩等不同部位来,公认最好吃的是白腩和坑腩。

白腩是牛肋骨的腱膜,属于腰窝靠接大腿的部位,软滑带爽。牛腩是牛前胸的肋骨处,带着少许脂肪和软组织,入口更为松化,有弹性而肉味最浓。

这两个部位也售价最贵,一般餐厅都不会舍得大量购入。“大茶饭牛腩煲”却指定用白腩和坑腩下煲。大厨先用牛肉、牛骨熬出汤底,加入焖酱和牛腩后,借鉴西餐的慢煮方式,让牛腩焖煮一晚,次日再重新开火加热。这样煮出来的牛腩,入味松化。

想吃得清爽些,可以来一煲“冬荫功牛筋牛腩煲”,里面加入了萝卜和甘蔗,除酸辣外还多了份甘甜。

这里一个牛腩煲的净肉分量约有一斤一,最好约上朋友同吃,否则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上一篇: 当五指毛桃遇上清远麻鸡 下一篇: 粤菜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