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于1924年7月在广州创办,实际工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国民党一大确立扶助农工政策后,国共两党都加强了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推选共产党员林伯渠为首任农民部长,彭湃为秘书。192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农民士兵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要求各级党组织派干部开展农民运动。在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下,广东各地,特别是以广州为中心包括花县、顺德、番禺、南海、中山等县的中路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对农民运动干部的需求随之日益迫切。于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林伯渠、彭湃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议。1924的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39次会议通过了《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决定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3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创办的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到1926年9月,农讲所共举办六届。第一届所址设在越秀南路89号惠州会馆,彭湃为主任。学生38人,其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20名,毕业33人。8月21日举行毕业典礼,孙中山亲自到会致词。第二届于1924年8月21日开学,学生225人,学习时间两个月,所址仍在惠州会馆,以罗绮园为主任。第三届于1925年元旦开学,4月1日结业。所址迁至东皋大道一号(今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阮啸仙为主任。学生128人,按军队组织编成一个连,由教员担任连长。第四届所址也在东皋大道一号,谭植棠为主任。学生来自广东、广西、湖南三省,共98名(后加收25名旁听生),于1925年4月30日注册。该期因学生都是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均参加了5月1日在广州开幕的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故到5月17日才正式上课。5月下旬发生刘杨叛乱事件,所址被叛军占领,学生暂回原籍,到7月1日始恢复上课,9月1日结业。第五届所址仍在东皋大道,彭湃为主任,来自湖南、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山东、福建等七省的学生共114人,分甲、乙两班,分别于1925年9月14日、10月1日开学,至12月8日毕业。第六届于1926年5月3日开学,至9月中旬毕业。学生来自河北、山东、绥远、陕西、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河南、四川、热河、察哈尔、安徽、广东、广西、奉天(辽宁)等19个省,共327人。所址迁到惠爱东路番禺学宫(今中山四路42号),毛泽东任所长。
农讲所的教学内容,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和学习革命理论为主。开设的课程有农民运动问题、中国革命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史、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政治经济学、中国史概要、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国职工运动、中国革命史、帝国主义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中国政治状况等。周恩来、林伯渠、张太雷、谭平山、邓中夏、肖楚女、恽代英、阮啸仙、甘乃光、陈公博、彭述之、陈启修、李立三、罗绮园、周其鉴、彭湃、毛宪、安体诚、于树德、张秋人、韦义光、黄焯华、李一纯、唐澍、赵自选等先后担任教员,孙中山、廖仲恺、鲍罗廷、加伦等众多社会名流曾到农讲所作报告或演讲。
农讲所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学员深入广州附近工厂、农村考察。第六届学员还深入海陆丰、曲江等农村实习,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农讲所还根据各届学员人数的多少,按军事编制编为总队、中队、区队、小队、分队或连、排、班等,进行军事训练,军训时间约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
在各届农讲所中,第六届学习时间最长,学员人数最多,办得最有声势和最具特色。该届学员来自19个省共327人,约占总学员数的40%;开设课程最多,达有25门;还拟出“租率”、“主佃的关系”、“抗租减租”、“失业情况”、“教育情况”等36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员按不同省区组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每周开会研究问题一两次;师生调研的成果编辑成《农民问题丛刊》52种。该届所址番禺学宫于1956年辟为农讲旧址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农讲所共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他们中除极少数留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工作外,大都回乡从事农民运动,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对农民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