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抗日文化活动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6-27
  • 浏览数:
 

抗战初期,广州一度成为华南抗日救亡的中心,在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广东省委、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领导下,抗战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一、南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对抗战文化工作的领导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中山大学抗日剧社、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中国青年同盟、突进社等进步组织先后建立。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后,广州学生热烈响应,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成立广州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1936年8月前,香港救国会、华南救国会、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等公开合法的抗日团体先后成立。广州影响较大的锋社、蓝白、艺协剧团,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上演抗日的国防戏剧。同时,各学校的进步学生也纷纷成立抗日宣传队和戏剧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广州民众歌咏团则教唱救亡歌曲。广州救亡活动的高涨,涌现了一批优秀分子,为广东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6年下半年,刘少奇主持的北方局派薛尚实、王均予同志,到香港、广州恢复广东及南方的党组织。1936年9月,薛尚实在香港成立了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薛为负责人),即加强对抗日文化工作的领导。王均予领导的广州市委十分重视戏剧宣传工作,成立了“艺协剧团”党小组。1937年3月,中共广州戏剧支部成立,书记为邱萃藻。

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到广东,整顿和加强广东党组织。1938年4月成立中共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主管宣传文化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上海等地大批文化人撤退到广州。他们有郭沫若、夏衍、茅盾、巴金、靳以、马思聪、费穆、严谔声、吴永刚、续叔章、萨空了、欧阳山、楼适夷、司马文森、林林、郁风、周钢鸣、蔡楚生、孙大光等,有力地推动了广州抗战文化活动的发展。    

二、《大路》、《抗战大学》、《救亡日报》等刊物的创立

1936年11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刊物《大路》在广州创刊,主编饶彰风。1937年7月,中共广州市委刊物《游击队》创刊,主编温盛湘。两刊物都是秘密出版发行。

1937年8月14日,抗日统一战线群众团体救亡呼声社在广州成立。该社于21日创办了《救亡呼声》旬刊。在广州党组织的支持下,于1937年11月1日创办了公开刊物《抗战大学》月刊,主编陈华;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蒲特)领导,成立了由陈华、梁威林、李育中、龙世雄等组成的编委会,该刊共出版了16期。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曾在香港复刊了3期。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型统一战线刊物,发表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张闻天、方振武、杨虎城等的文章。

1938年1月1日,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报纸,1937年8月24日创刊于上海。该报以“建立统一战线”为号召,争取了国民党广东当局的支持。该报绝大多数为中共党员和进步文化人。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周恩来的指示,《救亡日报》由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云广英领导并接受廖承志的指导,同时,也在宣传上配合广东省委的工作。该报最高日发行量为1。2万份。

《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公开党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办。根据两党协议,于1938年4月在广州设立《新华日报》分馆,馆址设在汉民路(今北京路)40号,每天用飞机由汉口将该报纸型运至广州印刷、发行。分馆由中共广州市委、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分馆党支部书记兼发行部主任为李锋,张尔华任经理。《新华日报》在广州最高日发行量达4000份。

此外,广州地区还有《前进》、《丰收》、《抗日青年》、《武装》、《大众生活》、《新战线》、《统一战线》、《广州学生》、《抗先队报》等一批进步刊物,开展抗日宣传。

上一篇: 《新青年》杂志社迁至广州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