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同文馆创办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3-12-31
  • 浏览数:

 “同文馆”是广州最早的外语学校,是纳入教育系统培养外语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它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精通或粗通外语,能够担当通事(翻译)、办外交和译西书的人才。

1862年(同治元年),在恭亲王的倡议下,北京、上海先后办起了同文馆,首先设立英语学习馆。广州政界对此举深为重视,同治三年(1864)6月,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奏请清王朝,依照京沪之例创办广州同文馆(又称广方言馆)。由于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特殊地位,清政府颁令设广州同文馆。初建的广州同文馆设在大北门内朝天街(今朝天路),首任提调为镶黄正白旗汉军协领黄镇雄、汉军防御谈广楠。馆长为候补县令汤森。开办时,同文馆只办英文班,美国人谭顺为英文教习。光绪五年(1879),增设法文、德文二馆,每馆初招学生10名,后又增设东语(日语)和俄罗斯语馆,学制延长到8年。

广州同文馆创办后,主要聘任教习(教师)为英文共10名,其他语种皆1名。生员以满汉八旗子弟为主,年龄在14~15岁或不超20岁。在第一期20名学员中,满汉八旗子弟16人,汉人4人。学生每天学习外文3小时,这是必不可少的学时,其他时间学习经史,便于“体用知和”。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广东大儒吴嘉善即为首位中文教习,其他任教者也不乏中西兼通者。广州同文馆开办后,历经三年,首届学生毕业,同治六年(1867)举行首届同文馆毕业典礼。前6名成绩优秀生员被选送参加总理衙门考试,任翻译监生。翌年第二期毕业生又有5人被录取为翻译监生。以后该馆毕业生除了任海关译员外,还有的出任外国领事、知县和洋务企业的承办人、执事等。

广州同文馆虽为中国人所办,但实权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同文馆的经费由外人支配的粤海关监督衙门来支给,所以,时人谑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同文馆的“父亲”,而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又自称是“同文馆”的母亲。有鉴于此,有识之士郑观应就认为:同文馆虽办多年,并未多见实效,即虽学“西文”而不懂“西艺”。所以光绪二年(1876),粤督刘坤一提出倡办“广东西学馆”,以8万两白银购买黄埔船坞为馆址,不久改为“实学馆”。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又将其改为“博学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改为“译学馆”。

 

上一篇: 《广东群报》创刊 下一篇: 波罗庙盛会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