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广州市帮扶成果展】市内扶贫开发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1-06-26
  • 浏览数:

广州市内农村扶贫工作起步于1978年,当年市民政局在新丰县梅坑公社长坪大队进行扶贫试点。1986年起,广州市把农村扶贫列入政府工作计划,重点解决郊县农民温饱问题。1991年起,扶贫开发工作转向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攻目标。2010年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全面启动,广州市委、市政府拉开了以北部山区梯面、温泉、良口、吕田、派潭、鳌头、正果和小楼8个镇为重点的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序幕。2011—2012年和2013—2016年先后开展两轮扶贫开发,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各帮扶单位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输出、探索资产收益、实施生态保护、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农村泥砖房和自来水改造、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等措施,顺利完成两轮扶贫开发任务。

2011-2012年第一轮市内扶贫开发 市委、市政府先后发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萝岗、花都、番禺8个区,206个部门(单位)、15家大型知名企业、243家中小企业、308名扶贫工作干部,投入到北部山区扶贫攻坚战中,实施 “一区帮一镇”“名企帮一镇”“百企助百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驻村结对帮扶活动。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43.2亿元,建设326个扶贫项目。

一区帮一镇 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萝岗、番禺、花都8个区分别对口帮扶小楼、温泉、吕田、正果、良口、鳌头、派潭、梯面镇8个北部山区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重点帮扶各镇完善急需建设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

部门结对帮扶 在第一轮市内扶贫开发中,全市共206个贫困村分别由广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共129个单位以及各对口帮扶区,采取结对帮扶形式实施“双到”工作。各帮扶单位均派驻村干部,专职负责扶贫工作。各帮扶单位除了为贫困村制定帮扶计划、为贫困户开辟脱贫致富道路外,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筹措帮扶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为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谋福利。

名企帮一镇 在第一轮市内扶贫开发中,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星河湾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等15家大型知名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慷慨解囊,总计援建捐建资金达13.63亿元,帮扶援建一批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商业中心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北部山区镇基础设施水平。

2013-2016年第二轮市内扶贫开发 将分布于6个区25个镇(街)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20万元的430个相对贫困村(包括第一轮帮扶的206个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560元的11068户28931人纳入帮扶范围。继续实行一个单位帮扶一个相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全市430个相对贫困村分三类结对帮扶:对口帮扶区委派帮扶单位、第一轮对口帮扶的82个市直机关单位按照原结对关系继续帮扶、相对贫困村所在区委派帮扶单位。继续对从化、增城等相对贫困村集中地区派驻工作队、工作组,对北部山区8个镇继续实行“一区帮一镇”,创新建立扶贫工作联络员制度。

两轮市内扶贫开发成效 

第一,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第一轮帮扶后,全市8个山区镇被纳入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2836户贫困户家庭年收入全部达到5000元目标,平均达到10700元。第二轮帮扶后,全市纳入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3359户相对贫困户家庭年收入全部达到1万元目标,平均达到15805元。第二,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第一轮帮扶后,全市8个山区镇20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平均达到22.5万元。第二轮帮扶后,全市430个相对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实现30万元脱贫目标,平均达到67.74万元。第三,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两轮扶贫,全市贫困村超过99%的自然村实现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路灯、通洁净水、通硬底化道路,8个北部山区镇全部被评为省级卫生镇,1个镇(良口镇)入选省宜居示范城镇,43个贫困村被评为省卫生村,23个贫困村被纳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第四,提升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第一轮帮扶完成了北部山区贫困镇10所中小学校、9所幼儿园、10家卫生院、8家敬老院、5个文化广场以及100多个村民活动中心的升级改造。第二轮帮扶实现了贫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标准化覆盖率100%,基本建成农村居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基层卫生院救护车装备率100%,院前急救网络覆盖率100%。扶持山区镇城乡居民持续参保缴费。第五,增强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两轮帮扶共支持贫困地区标准化农田建设2.53万公顷、标准化鱼塘整治4900公顷,惠及100多个贫困村。引导发展市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5家、区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1家,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20家。支持北部山区培育获评国家AAA级以上认证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11个及一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名村。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8790人。累计职业技能培训15261人。安排北部山区贫困户子女935人免费参加驾驶员培训。

下一篇: 【广州市帮扶成果展】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