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南海神,南方之神。据唐朝文学家韩愈《南海神庙碑》:“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祝融究竟是何方神圣?围绕着合水火神于一身的南海神,广府民间有诸多传说,娱人之余再细细品味,将会发现古代神权与封建皇权交织统治的秘诀。
重黎获“祝融”封号
上古帝喾(注:帝喾(dì kù),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 [少昊(shào hào)、颛顼(zhuān xū)、帝喾、尧(yáo)、舜(shùn)]中的第三位帝王。)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也称重蔾)的人,是颛顼(注:颛顼(zhuān xū),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的子孙,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广大黎民服务。他教会了老百姓用火,并且诛杀过作孽的火龙。由于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们带来光明。祝融的形象为头戴乌纱、身着红袍、白色面皮的官人。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火神祝融
祝融兼任南海神
尧帝时期,洪水泛滥,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注:鲧(gǔn),传说是夏禹的父亲。)去治理洪水,可是9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注: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堆积成堤、成山,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泛滥的踪迹。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注:羽山,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和山东省临沭县交界。)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上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土。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南方属火),本为火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了南海之神。
祝融兼任南海神以后,历代帝王不断为其册封徽号。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注: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即皇帝位(在位44年)。他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后主刘鋹(注:刘鋹((liú chǎng,943—980),初名继兴,五代十国时南汉国君,也是南汉建立者刘龚之孙,南汉帝刘晟之长子。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刘继兴继位后改名刘,改年号大宝。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潘美等讨两汉。次年宋军攻破广州,他与龚澄枢等被俘,入朝封恩赦侯,进封彭城郡公、卫国公。)于大宝元年(958年)将南海神封为“昭明帝”。宋太祖(注:宋太祖,赵匡胤(zhào kuāngyìn,927—976),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河北涿州人。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统一南汉时取消了“昭明帝”的伪封,宋仁宗(注:宋仁宗,赵祯(1010—1063),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北宋第四代皇帝。)康定二年(1041年)在“广利王”前加“洪圣”二字,所以广府属民现在还有把南海神称为“洪圣王”的习惯。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又在“洪圣”前加“昭顺”徽号,赐王夫人为“明顺夫人”。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加“威显”徽号。元世祖(注: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1260—1294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灵孚”徽号,至此南海神被封徽号多达11字——灵孚威显昭顺洪圣广利王。到了明太祖(注: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时,已经没有更好的词可加了,于是朱元璋借口神为天地所授,非人力所及,干脆革去历代所加封号,明洪武三年(1370年)直接封为“南海之神”。但到明熹宗(注: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明末皇帝,1620—1627年在位,因嬉乐过度成病,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号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又被册封为“南海广利洪圣大王”,清雍正(注:雍正,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1735),满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三年(1725年)还被册封为“南海昭明龙王神”。然而,南海神的每一次被加封或封号变动都与政权的更迭或重大国事活动有关。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海洋与人们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们对海神的敬畏变成了崇敬,祭祀日隆,册封日加,每一顶桂冠都给祝融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环,使他成为四海之内至高无上的海神。
◆南海神庙大殿供奉的南海神塑像
神奇的大铜鼓(注:资料来源: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相传在唐朝中后期的唐僖宗年间,高州府有一个放牛的男孩,有一天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突然看到几只金黄色的青蛙在面前追来逐去,于是把牛撂到一边,去抓这几只青蛙,但青蛙一转眼钻到草丛中的一个洞里,小男孩一不小心就掉进洞中,越陷越深,他吓得大声呼救。附近村民闻讯赶来,在救出小男孩的同时,还在洞中发现了一巨大的铜鼓,细看其内壁有“汉伏波将军铸”等字样。村民们挖到铜鼓的事,很快传到了当时的高州太守林霭(注:据《高州府志》载,唐僖宗时,时任高州太守林霭将铜鼓送岭南东道节度使郑续。)那里。他以“特免该村三年税收”为诱饵,从村民手中得到了这只奇特的大铜鼓。然而,不出几月,消息传到了驻广州的岭南东道节度使郑续那里。按唐朝的官制,节度使管制太守。郑续趁林霭一次造访的机会,通过旁敲侧击迫使林霭将铜鼓献给了自己。
◆南海神庙内的大铜鼓(仿制品)
郑续将大铜鼓放在岭南节度使衙门内。有一天晚上,郑续突然做了一个梦:他正在欣赏铜鼓,只见身边突然站着个身穿黄袍的人也在认真看铜鼓,郑续暗自吃了一惊,看到他穿的是黄袍,以为是当今皇帝,可是从面相上看,并不是皇帝。郑续壮着胆子问:“敢问阁下何许人也?有何事到此?”那人捻捻胡须笑着说:“在下南海神广利王,平日虽然未曾与阁下见面,实与君共理岭南,你管人间百姓,我领水中众神,平日无事相扰,今日偶过贵衙,看到这个大铜鼓,甚是可爱,在此欣赏,不期与阁下相遇。”郑续正想说话,可是因为心里紧张,一时急醒,梦中情景历历在目。郑续万万没想到他颇费心思要来的铜鼓会被南海神看中,他知道“人不可与神斗”,于是第二天立即安排人员将铜鼓抬到广州东郊的南海神庙里。就这样,这只铜鼓就在南海神庙里摆了一千多年。
奇异的小铜鼓(注:资料来源: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冬夜,有人突然在浔州铜鼓滩(铜鼓滩,位于今广西桂平县浔江境内。)干涸的河床低洼处发现了两只小铜鼓,河水消退经过铜鼓滩中间的时候,水击铜鼓之声闻于数里之外,乡民不知是凶是吉,便立即派人看守住铜鼓并禀报浔州太守。于是太守亲自带人来到铜鼓滩,把埋在河床中的铜鼓挖了出来,并命人抬到衙门,用最好的棕绳穿起来,吊在一个叫四穿楼的地方,闲来欣赏。
◆南海神庙内的小铜鼓(仿制品)
浔州太守获得一对铜鼓的消息不胫而走,也“惊动了南海神”。有一天,浔州太守正在休息,突然听到天上响起几声闷雷,他起身披衣到门外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老翁踏云而至,身边还带了几位护卫,太守赶快起身相拜。老翁直截了当地向他谈起铜鼓之事,并说自己就是“南海神”。他告诉浔州太守说,这铜鼓本来是宋朝时一个地方的部落首领之物,首领用这对铜鼓号令当地族人与南下的蒙古兵作战,结果在一次渡河作战时,这对铜鼓沉入水中,首领也落水牺牲,当地族人将此地称为铜鼓滩。首领随铜鼓落入水中后,做了铜鼓滩的水神。谁知数百年后,铜鼓会被人发现,并被浔州太守所得。现在成了水神的那位部落首领没有了铜鼓,再也不做那铜鼓滩的河神了,他已顺水来到南海,在南海神手下做了一位小神。现在我就是为此事而来的,对于铜鼓之事,你看应该怎么办?太守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发现原来是白日做梦。对于梦中的情景太守是越想越清晰,他想铜鼓虽然是镇土圣物,既然南海神找上门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因而派人把这对铜鼓送到了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二铜鼓的故事在广府民间广为流传,但历代志书和地方史资料对大铜鼓传说中的重要人物——郑、郑续的真伪向无定论。(清)屈大均认定此鼓是(唐)僖宗朝的郑献于南海神的;(宋)方信孺《南海百咏·铜鼓》和(清)朱彝尊《曝书亭集》认为大鼓是岭南节度使郑续献于南海神的。根据现存的大量历史资料,高州太守林霭献铜鼓给岭南东道节度使的时间为唐僖宗年间(862—888年),郑续于唐乾符六年至光启二年(879—886年12月)出任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使,从事件的基本要素看,郑续作为当时人是吻合的。另据《唐方镇年表》广明元年至中和四年“郑续”条下记载:“僖宗朝,郑续领番禺,高州得铜鼓,任岭南东道节度使。”因此,时任岭南东道节度使郑续接纳高州太守林霭所献大铜鼓,并献于南海神庙较可信;而唐宪宗元和年间(805—820年)出任岭南节度使的郑接纳大铜鼓,仅从年代考证就差了60多年,疑点较多。孰是孰非,有待史学界进一步考证。
上述南海神庙“大小铜鼓”的传说,描述了南海神与唐朝岭南节度使郑续、高州太守林霭,以及明朝浔州太守之间展开心智较量的过程,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人”“神”交往的基本形态,是我国古代神权社会与皇权社会在广府地区交织统治的典型范例。
中国进入商朝后弥漫着浓厚神秘的神权统治色彩,将三皇五帝“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神权统治推崇致极。进入封建社会后,封建统治者更将“三皇五帝”“城隍”“关帝”等神灵不断神化。比如,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利用郦食其的辩才说降陈留,就以“汉王刘邦带领蜀汉的军队,平定三秦,击败魏豹,如同所向无敌的蚩尤的军队一样,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为由;刘邦是群雄角逐中涌现出来的大英雄,足可以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还是行了祭天祭祖大礼,才表明自己成为真正的皇帝。汉武帝刘彻采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主宰。人是天所创造,只能顺应天命;天通过符瑞、灾异,对地上统治者表达愿望和谴责。当然,神权不能独立乃至凌驾于皇权之上,而是受皇权左右、为皇权服务。人间有贤君圣人出世,天上就显祥瑞之兆;人间有昏君乱臣或社会变乱,天上就降水旱灾患。这正是神权与皇权交织统治、为皇权服务的典型解说。有了“君权神授”这顶皇冠,皇帝就不仅仅靠世俗暴力统治了,还可以通过神权对“反贼”进行思想意识的“预防”,来让民众“自然信服”。天人感应的神学宗旨是赤裸裸的维护皇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理论,触犯神,也就是触犯人。高州太守、浔州太守均属岭南节度使管辖,他们既怕触犯“南海神”,更怕触犯岭南节度使。因此,南海神之所以成为节制中国南方之海神,无疑是我国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神权与皇权交织统治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