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拆迁引起的争端频频见诸媒体,甚至在一些城市发生了拆迁冲突事件,给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才能顺利推进错综复杂的拆迁工作,成为众多政府部门的一块“心病”。2002年,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与广州市网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究开发的“城市拆迁资源计划系统”(urrp),以广州城市拆迁管理为开发平台,综合考虑政府宏观决策拆迁项目管理与实施的需要,将现代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gis)应用于城市拆迁规划和管理,在规范拆迁流程、提高拆迁工作的透明度、遏制腐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城市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旧城区拆迁改造任务日益繁重。作为广州市从事城市拆迁工作的专业机构,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简称广州道扩办)承担着广州市60%的拆迁任务,每年要完成40万—50万平方米的拆迁量,年动用拆迁安置费达25亿元左右。
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周俭被分配到了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1992年5月,他参与了府前路拆迁安置房计划工作。涉及200多个拆迁户、200多套房子的调度,他和6名同事整整忙碌了3天。高强度、低效率的工作,深深触动了他。自此,周俭特别关注有关市政拆迁方面的信息,注意收集市政拆迁的资料和数据。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周俭认识到市政拆迁传统管理方式存在太多弊端:
在政府政策管理层面,制定的政策、制度与拆迁实务往往脱节,对政策的纠偏及反馈不足;政策执行的监控力度不足,无法有效控制拆迁人的拆迁行为;缺乏不公平拆迁补偿的预警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等。
在项目业主管理层面,因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对工程导致的拆迁量、成本及其可行性难以进行充分的比较与论证;对拆迁资金的调配基本依赖于拆迁单位的报告;因资金调拨的周期长、补偿合同签订时间预计的困难,导致有些项目因资金滞留而增加财务成本,部分项目因资金到位不及时而延误进度;对安置房的需求数量难以预料,容易造成安置房的积压与不足;对拆迁补偿的审查难以实现过程监控等。
在拆迁单位内部管理层面,拆迁的分散作业和一一协商方式,导致决策信息难以归集,内部控制机制难以建立;资金、房源切块分割到各项目甚至是各动迁员手中,难以共享,导致资源浪费;拆迁涉及面广、职能部门分工细、信息流通困难,导致协同性差;数据的不规范、口径多、量大,导致统计困难,影响计划的准确性、时效性;信息不公开使被拆迁人存疑及不满,导致成本增加及工作效率降低;对拆迁补偿的审查缺乏规范性和有效性等。
要克服上述弊端,需要依赖信息化手段。1995年上半年,周俭完成了拆迁信息系统的简单需求分析:将一个城市的所有市政拆迁工程作为一个管理对象,将所有工程拆迁资金和安置房作为统一的资源,将政府、项目业主及拆迁单位的内部管理完全统一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管理同步、补偿政策标准公开透明,实现效率与成本的最佳平衡,政府、业主和被拆迁人的最佳满意度。
1995年,周俭任内环路工作小组组长。广州内环路的建设涉及6个区,如果按传统计划管理模式,8000多套房子分到800多名动迁工作人员手中,每人不足10套,几乎没有可选择性。如果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就可以把所有房源集中起来供拆迁户选择,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周俭对内环路拆迁安置情况深入研究后,仅用72天时间就完成内环路工程的《拆迁安置行动计划》的编写工作。该计划被世界银行社会发展处誉为“城市拆迁安置行动计划的范本”,并在世行项目中推广。1996年,周俭代表广州道扩办与世界银行安置专家谈判,使世界银行同意“对于到期临建商铺的所有者不作补偿”的政策。
在完成内环路安置规划后,周俭提出了开发拆迁信息系统设想,得到了市扩建办主任刘海腾的鼎力支持。1998年3月,周俭和他领导的团队投入了“内环路选房系统”的开发,同年10月投入使用,在内环路拆迁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初次尝试的成功,给了周俭极大鼓舞。1999年,周俭和他领导的团队进行了技术基础及拆迁数据处理、房源数据处理等局部开发,于2000年底形成了对拆迁业务进行全方位管理的完整构架(即urrp),并于2001年5月通过评审。
“城市拆迁资源计划系统”是由mis、gis、oa组成的一体化管理平台。该系统的预期功能包括:(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系统进行拆迁方案比较,以利于方案选优;(二)实现资源(资金、房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减少拆迁补偿资金的财务成本;(三)政府和业主对拆迁的管理不再是文件式的、宏观的,而是精确到每一份拆迁合同、每一个被拆迁人的补偿是否合乎政策,并且是即时而智能化发现问题,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实时可视的拆迁进度统计;(五)不公正的补偿预警,拆迁补偿价格根据估价进行,各种附属物的补偿均有标准可依;(六)可实现拆迁补偿的统一支付,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和时间,减少中间环节的滞留;(七)建立起全市市政拆迁各环节(包括市道扩办、区拆迁管理部门、实施单位)的管理监控机制;(八)用趋势分配方法进行准确定点,辅以不定时、不定人、不定批次的人工审查方式强化拆迁过程控制。
2002年3月至10月,“城市拆迁资源计划系统”投入试运行(结算)。试用期间,共完成89项工程,包括21690户拆迁户,24799万平方米建构筑物,327736亩农村土地,18702万平方米国有土地,12040套、635万平方米安置房,121235443万元资金(不包含安置房的金额)等拆迁数据的结算工作。2002年11月该系统正式运行,至2002年底完成3项工程,包括937户住宅,149户非住宅,1390万平方米建构筑物,64555亩农村土地,40套安置房,62900万元资金等拆迁数据的实时处理工作。
“城市拆迁资源计划系统”正式运行后,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广州市有关拆迁上访信件、投诉信件为124份,占2002年总拆迁户数的78%。而2002年11月后通过“城市拆迁资源计划”进行管理的3个工程中未发现上访信件和上访人员。2003年,通过使用“城市拆迁资源计划”优化拆迁方案,减少了拆迁量,节约资金约1亿元。
“城市拆迁资源计划系统”被建设部推荐评为2004年“中联重科杯”华厦建设科技一等奖。建设部专家鉴定认为:“该系统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关城市拆迁工作的管理理念与模式的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全面提升城市拆迁行业管理,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