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抗战时期的中山大学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7-18
  • 浏览数: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广东大学为国立中山大学,随后医科、法科、工科各大专学校陆续并入,自此以后中大成为华南最高学府。

1938年10月11日侵华日军于大亚湾大举登陆向广州进犯,广州各大专学校只得纷纷迁移,中山大学决定迁往云南。

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中山大学迁滇是从海陆两路进行的。陆路要从广西柳州上云贵高原,当时行驶于黔滇公路上多是以木炭作燃料的汽车,运输量极低,除了部分人员走此路外,大部分人员包括图书仪器设备都从西江转广州湾(今湛江),或由港、澳从海路经安南(今越南)的海防运滇。途经法属安南的人员,亦多受法国殖民者的刁难和侮辱,除在广州湾要买经安南过境护照外,到了海防登岸,还得排着“长龙”等候法国海关逐件检查。惟有海防和河内的爱国侨胞,给予关怀和照顾。窄轨的滇越铁路火车过了红河,从中国河口镇迂回曲折行驶于高山深谷之间,终于爬上了云贵高原,到了昆明南边的呈贡火车站。那时从呈贡到贗江还没有公路,只好改骑骡马,翻山越岭进入贗江小盆地。县城正在盆地中央,中大校本部、文、医、师范和研究院都设在县城,理学院设于盆地东边东圃乡,法、工、农各学院分设在盆地东南梅仙湖畔的乡村里,校舍多是借用一些庙宇大屋,课室里的桌凳亦是用砖块垫着长条木板来使用。虽然学习条件简陋,但学生们学习态度却是十分认真的。

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我敌后游击区逐步扩大,日军无力打通粤汉铁路,我湘、桂两省与粤北、赣南地区得以连成大片抗敌前沿根据地。为了适应形势,中大于1940年夏决定迁址粤北坪石开课。除校本部、研究院、文学院设在坪石镇外,理学院设在武水西岸的圹口村,法学院设在车田坝,工学院设在三星坪,师范学院设在管埠,附中设在水牛湾,医学院还远设于乐昌城西岸,农学院则设在湖南宜章境内的栗西堡。中大外迁七年,以驻坪石时间长达四年之久,也输送了四届各学科的毕业生。

1944年5月起,日敌以12万兵力对湖南发动进攻,6月占长沙,8月初进犯衡阳,使粤北形顿趋紧张。其时中大已作了初步应变准备,将大部分图书仪器陆续迁往连县,待必要时西撤。但衡阳失陷后,日军主力沿湘桂线指向桂林,并分兵南下连县。9月中旬战争逐渐逼近坪石,形势又不容西撤连县,中大师生只有撤往医学院所在地乐昌城。在那里停留不到一周,在韶关的要紧急疏散,此时中大师生惟一的去路是向仁化撤走。然而乐昌城北的铁路桥被炸了,只好成群结队徒步走向仁化城。连古稀高龄的金曾澄校长和老教授们,也都是自提行李走路。在离开乐昌县城不远的公路上,还遭到日机轮番扫射。

当天师生们抵达仁化城后不久,中大亦决定东迁兴(宁)梅。在旧历年关前,很多员生步行抵达东江各县,但尚有不少师生和家属,滞留于仁化各乡。这是由于陷韶关之敌,切断了经始兴通往粤东的小路。当师生们辗转抵达东江后,在工学院院长兼总务长罗雄才教授积极活动下,于兴宁、梅县、龙川三县迅速找到了校舍;校本部设在梅县图书馆,文、理、法、医、农各学院分在梅县城设立,工学院设在兴宁,研究院和师范学院设于龙川县城,均于1945年3月间正式复课。此后部分滞留连县、仁化师生陆续穿越日军封锁东来,使各院教学渐趋正常,暑期并在兴、梅各县招了新生,学生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1945年9月日本宣告投降后,10月间各学院开始在老隆集中,分乘车船复员广州,滞留于连县、仁化的员生与家属亦纷纷南返,从此结束了七年播迁的困境,重开其历史新一页。

上一篇: 旧广州的报社有多少家 下一篇: 舞凤遗风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