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的饮食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6-04
  • 浏览数:
 

俗语说:“生在苏州,食在广州,住在杭州,死在柳州”,可见广州饮食名闻遐迩。广州菜是粤菜的主流,用料之多之杂常令人瞠目结舌。举凡飞禽走兽、鱼虾蟹螺、蛇虫鼠蚁;都可作馔。

烹调手法有煎、炒、炆、焗、蒸、滚、炸、泡、扒、扣、灼、煲、炖、烤等。名厨殚精竭虑,制出一套色、香、味、形俱佳,令人目不暇接的广州食谱。广州人吃菜追求鲜嫩,最典型的是白切鸡和炒油菜。鸡以上汤泡之,“过冷河”(浸冷开水),达到皮爽肉滑的效果,鸡骨髓犹呈猩红血色。炒油菜取仅熟而不带青味,讲究“锅气”,成品青嫩上碟,味主清淡。说到粤菜极品,当推三绝:炆狗、焗雀、烩蛇羹。清人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有云:“夏至磔狗御蛊毒”,粤俗也有“夏至狗,冇(无)订(处)走”之说。亚热带气候明显的上古岭南据史载是荒蛮之地,多瘴毒;狗肉性温热,驱寒湿,故广州人食狗由来已久。但自近代始,人们多在秋冬烹狗而不在夏季,此中可见移风易俗的过程。广州人有“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站不稳)”之说。禾花雀为候鸟,稻谷扬花结粒时即成百上千飞来,在稻田啄吃禾花稻粒,故得名。农民于夜间张网捕之,即令窒息以存肥脂,免受惊而消瘦。食法有炸、焗、煎等,雀头最是甘脆,诚为佐酒之极品,故价值历久不菲。广州人吃蛇的习俗也是源于上古,南方近水且多丘陵丛莽,故盛产毒蛇。“蛇王满”是专烩蛇餐的食馆,尤以“三蛇羹”最著,用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制成;加老猫、老母鸡肉则称“龙虎凤”。后来又发展成为“五蛇羹”,有驱风湿、健筋骨之功效。由于蛇馔味道鲜美,具较高的食疗价值,是以广州食蛇之风方兴未艾,尤以秋冬进补为甚。

广州的风味小食,当以炒田螺(或石螺、山坑螺)最受欢迎。夏秋两季,螺蚬肥美,过去此类不登大雅之堂,现在却成了席上之珍。炒螺拌以椒丝、紫苏叶,味更佳。煎禾虫亦堪称上品。禾虫滋生于禾梗,七彩斑斓,加进配料以瓦钵蒸后再烘,味极美。蚕蛹即桑蚕之蛹,色金黄,以姜葱炒之,佐酒送饭,香脆鲜美。

名茶美点,更是广州饮食的一大特色。广州人素有饮茶的习俗,分早、午、晚三市,以早茶为主。茶楼、酒家、宾馆、饭店都经营茶市,是人们作亲友聚会、洽谈业务的理想去处;离退休人士、有闲人士均喜在此留连,品茗谈心。茶品种类繁多,一般饮用的有乌龙、普洱、红茶、花茶等,讲究“水滚茶靓”。食用点心品种极多,如麻茸包、莲蓉包、奶皇包、生肉包、叉烧包、蛋散、伦教糕、马蹄糕、萝卜糕、芋头糕、春卷、咸水角、糯米鸡、荷叶饭、干蒸烧买、牛肉烧买、拉肠粉、蒸排骨、蒸虾饺以及蛋挞、蛋糕、酥饼等西点,不胜枚举。粥品方面有著名的“及第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白果腐竹粥、鱼片粥、牛肉粥、猪红粥、鸡粥等等。广州老字号的茶楼酒家原有不少,因城建拆迁等各种原因,现所存不多。其中陶陶居、泮溪、南园、广州、北园、大三元、新亚、大同、太平馆、成珠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每逢中秋佳节,各家推出的广式中秋月饼更是争奇斗艳,名闻遐迩。此外,还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酒家茶楼,以及街上随处可见的大众化食肆。多数经营至深夜,有的通宵经营,为旅游者和市民提供了方便,成为广州这座不夜城的好去处。

濒临南海、水网纵横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温湿气候,无疑对广州(岭南)人的饮食习惯产生莫大的影响。广州人除了注意服用清热、祛湿、解毒的凉茶之外,在汤料方面极为讲究,特别强调“老火汤”,如菜干煲猪肺或猪骨,瘦肉加蜜枣、南北杏,西洋菜煲猪脊骨,霸王花(剑花)煲瘦肉,塘葛菜煲生鱼(乌鱼),“清补凉”(一种特配的煲汤料,有清润祛湿之功效)煲瘦肉等等。此外,莲藕、粉葛、木瓜等也是烹制老火汤的主料。广州人家家户户都有煲汤的习惯,酒家食肆及大排档也必有烹售,崇尚“明火”、“老火”。岭南蔬果瓜菜品种丰富,广州人平时也喜欢烹制既节省时间又清甜可口的鲜菜鲜瓜汤,加鱼、肉类,稍煮即成,保持瓜菜青绿方称上乘。先汤后饭再品茶,这种风俗一直沿袭下来。80年代以后由于水果供应充足,人们开始尝试用水果煲汤,效果亦佳,如苹果煲瘦肉、雪梨煲猪肉等。

广州人也精于炖品制作,且名目繁多,如炖龟、水鱼、鹌鹑、鹧鸪、山鸡、鸽、鸡、牛、羊、兔、黄猄、果子狸等,配以淮山、茨实、杞子、莲子、元肉、党参、北芪等药材,是上乘的补品。改革开放后,以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为主的广州饮食状况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川菜、沪菜、滇菜、东北菜、湘菜、外国风味菜逐渐融汇到广州饮食的“汪洋”之中,且亦颇受欢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日趋繁荣,国内外客商及旅游者云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致。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更高,也可以作更多的选择和比较了。

 

上一篇: 羊城石狮纵横谈 下一篇: 方言“蛮澄”与南汉国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