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行走在海珠区滨江西路,你可以很容易发现这座老房子:黄白相间的外墙,在周围的灰色民居中,十分抢眼。向上望去,赫然可见它的最上方,是一颗鲜艳红五星。在墙脚大理石镶嵌的石碑上,有几个大字:“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86年前,来着全国12个城市的170多名工会代表,在这里聚首,交流工运形势,发出“全世界劳动者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的时代最强音,掀起工人运动新高潮。当时成立不足一年的中国共产党,也从这里出发,确立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地位,开创了我国工人运动的新纪元。
承载着这样一段光辉历史的老房子,在岁月的风尘中,足足沉寂了数十年。直到前年,它的身份才被文物部门正式确认,当年那风雷激荡的往事,也渐渐浮出历史地表。
走进“一次劳大”旧址,抚摸那斑驳的墙体,当年工运代表振聋发聩的呐喊,犹在耳边回荡······
从一个工会开始
河南第一高楼
约90年前,如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简称“一次劳大”)旧址一带,市河南永德号盐仓所在地。它的出现,与20世纪初期广州一个工会组织——广东机器工会有关。
自古是繁华商埠的省港地区,是我国最早出现产业工人和工会组织的地方。20世纪中期,香港和广州地区相继成为机器工人的工会组织。由于两地工人往来频繁,建立一个会所,团结海内外同业,成为机器工人的共同愿望。
1917年,在香港机工总会的推动下,粤港两地机器总会齐心协力,经过十多次特别会议商讨,成立“筹建中国机器总会董事局”,1918年再成立香港董事分局,接受海外华人的募捐,以兴建会所。
海内外机器工人听说要建一个永久性会址,都很兴奋,踊跃捐款。募捐不到3个月,已达11万元。于是,董事局买下海珠河南西段、肃昭德堂其中一处物业为会址,兴建会所,并与1919年10月4日举行奠基典礼。
当时,机器工会是一个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人团体,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性,因而,其会所的兴建也引来各界的关注。奠基典礼由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主持,一些政要,各国领事、各界社团代表,都前去庆贺。
广东机器工会会所的兴建,也得到孙中山的帮助。1921年,孙中山特捐10万毫银,以补助会所的建筑费,让广州市政府分期拨付,第一期拨了10500元,后来,由于陈炯明叛变,后继拨款停顿了下来。
广东机器工会会所,是海内外机器工人用自己的力量筑建的。它建起后,雄视珠江,在周围的农田和低矮民居中鹤立鸡群,是当时的“河南第一高楼”。
开办工人夜校
在召开大会之前,广东机器工会会所曾是中共举办工人夜校的地方。
1920年,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来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并借此在广东进行组党活动。
1921年春,陈独秀认为要普及工人教育,提议开办工人补习夜校,于是推举中共早期领导人谭平山等人给廖仲恺、许崇清,让他们转荐到机器工会开补习夜校,充任义务教师。
工人夜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办。夜校成立董事会后,谭平山担任董事长,时常为募捐办校经费而操心。广州共产党小组还从党员收入中抽出百分之十,以维持夜校费用。
夜校分为甲、乙两个班,谭天度、黄裕谦分别担任甲班和乙班的班主任,主要进行文化知识的讲授,同时对工人进行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等教育,上课地点就在后来举行“一次劳大”的礼堂中。这所学校一共办了几期,持续一年多时间,培养了一批工人骨干。
然而,共产党人的这些活动,逐渐引起当时把持机器工会的国民党右派的警觉。
据广州共产党小组的第一批党员谭天度回忆,当时,国民党右派马超俊参加夜校董事会,监督夜校,以金钱贿赂或请饮茶等手法,对一些比较活跃的分子进行拉拢。最后,夜校不得已停办。
共产党人在这里举行工人夜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在这里打下的基础,成为“一次劳大”选址在这里的一个原因。
照亮历史的瞬间
广东机器工会会所,如果“一次劳大”没有在这里举行,那么,它的历史就不会像今天如此显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禤兆强向我们讲述了80多年前那风雷激荡的往事。
孙中山支持大会
让时光回溯至80多年前危机深重的中国社会。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承受来自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深重的压迫和剥削,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罢工迭起,先后有天津租界洗衣工人罢工、广州制烟工人罢工、南京锻业工人罢工等,而1922年1月爆发的那场声势浩大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把全国罢工推向高潮。
“一次劳大”的召开,正是与当时工人运动的形势有关。那时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但全国没有统一的工人团体,各地罢工多是分散的、零星的斗争。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应该召开一次有各工会代表参加的全国工会统一组织的问题。
1922年4月10日,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全国各工会发出了召开“一次劳大”的通告。通告上宣布此次大会的目的有四:纪念五一劳动节;融合并联络全国劳动界之感情;讨论改良生活的问题;讨论各代表提案。
那么,“一次劳大”为何选择在广州举行?
1922年春,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准备在上海同时召开“团一大”和“一次劳大”。1922年3月6日,共产党广东地区早期领导人谭平山,致函团领导人施存统,建议:“大会地点,如能够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考虑到当时共产党的南方支部活动活跃,加上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广州社会政治环境比较清明,最终,中共中央决定,“一次劳大”改在广州举行。
而大会会场最终设在广东机器工会。本来,广东机器工会后部的礼堂,“庞大而坚固”,可“作大会议堂之用”,而且共产党人曾在那里开办夜校,熟悉里面的情况,是开会最适合的地方。但是,广东机器工会负责人黄焕庭,对青年团员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早有不满,因而对筹备人员借用会场的请求“意欲拒之而未决”,于是请示孙中山。孙中山认为:“此项发起宗旨尚属正当,虽非本党主持,亦宜予以赞助,以免示襟怀之不广。”正是由于孙中山的阔大胸襟和无私支持,黄焕庭等“不得不勉允借用”,“一次劳大“也得以在广州顺利举行。
共同反抗压迫
1922年5月,广州城内春暖花开。来自全国的173名工会代表,聚首广州,参加“一次劳大”。
虽然由于经费困难和警察追缉,从其他地区来广州很不容易,但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工会代表依然客服种种困难,出席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110个工会34万名会员。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当年投身工人运动的著名人物的身影,如张国焘、李启汉、邓中夏、苏兆征、林伟民等。
5月1日,劳动大会全体代表和广州市工人群众数万人,在第一公园(即今天的人民公园)举行大会,庆祝五一劳动节。
5月2日,广东机器工会礼堂内一片红彤彤,“一次劳大”在这里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张国焘主持,谭平山向大会作筹备经过报告,张太雷代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向大会致祝辞。
这次大会,“联合起来、反抗压迫”,是工人代表的共同目的。据当时的代表马超俊的回忆,当时,一个工商代表要登台发言时,工人门指着会场的悬额说:“这里明写着‘工人讲坛’,不是商人讲坛,请下来吧!”
“一次劳大”有一个特点,就是代表党派成分比较复杂,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政府主义者和无党派人士,政治立场不一样,各方在主席团名单等问题上,曾发生激烈争论。所幸共产党人始终掌握大会方向,在会内外做了大量工作,会议议程得以顺利进行。
工人大团结
为期6天的“一次劳大”,总共通过了《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以及《惩戒工贼虎伥案》等十项决议案。遗憾的是,目前仅能找到其中《罢工援助案》和《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的全文。
大会还通过了《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宣言》。这个宣言道出了当时千千万万工人的心声,如今读来仍令人为之动容。它从当时工人所受的悲惨待遇出发,号召全国工人削平行帮,消除隔阂,不分地域,不分党派,不分男女老少,联合成一个阶级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禤兆强说,“一次劳大”促进全国工会大联合,推动了全国工人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决定“一次劳大”召开的原则是不分党派,只要是工会便邀请其参加,这就使得各地的工人代表第一次有机会聚集在一起,中国工人运动从此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大会后,全国工人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并且,“一次劳大”通过决议:“中华全国总工会未成立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的唯一领导机关,也就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工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沉寂到重生
考证三年确定旧址
“一次劳大”以后,广东机器工会会所幸运地躲过一次次战火,历经风风雨雨,在滨江西路上顽强地屹立,默默守护滔滔江水。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机器工会会所被政府接管,并移交广州市总工会,用作广州职工业余教育和机电工会的办公场所。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次劳大”旧址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长达数十年。直到广州第三次文物普查,这里被文物普查小组所发现,历经三年考证,它的真正身份才在2006年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被揭开。
禤兆强曾参与“一次劳大”会议和旧址的考证工作。“我们一直都知道‘一次劳大’在广州举行,但关于它的情况和旧址的资料,散见于各个史料,少得可怜。会议最基本的要素——会议时间、地点、议程、内容、出席代表和会议决议等,都存在争议,会议议程至今未能找到。”他说。
当时,由文博专家、党史专家、工运专家组成一个十多人的专家小组,对“一次劳大”有关问题进行考证。一些问题在讨论和争论中渐渐明晰,但也出席一些争议,如关于“一次劳大”的具体召开地点,曾发生过一次风波。
广东机器工会会所有两座建筑,后面的礼堂一直被认为是“一次劳大”举行的地方,但禤兆强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当时到过会场的少共国际代表达林的回忆录中,“一次劳大”会场是在“二楼礼堂”。禤兆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达林的这篇回忆录,是在会议后次年所写,情节详细,理应比较准确,莫非一直以来是我们搞错了?
当时复原工程已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个关键问题让大家格外重视,于是分头去求证核实。终于,他们找到一个关键性证据:广东机器工会重要人物之一马超俊所写的一本书中,明确写着劳动组合书记部借“‘国机‘会所后部旧建筑之会议室为会场”。专家们结合实地考证,一致认定原来的结论没有错误,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申报全国文保单位
春夏之交,南国的天空飘洒着阵阵雨丝。珠江边的“一次劳大”旧址,在雨中也显得格外雄伟。旧址大楼此刻大门紧锁,从侧面斑驳的大铁门走进去,一座外墙黄色批荡的平房出现在眼前,那是当年举行“一次劳大”的礼堂。
礼堂大门上方,也有一颗硕大的红五星。慢慢打开大门,信步走进去,头顶的灯慢慢亮起来,昏暗的环境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按照当年开会复原的物件,跃入眼帘。
只见一张张长条凳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正前方搭起一座主席台,中央悬挂一面大红旗,两旁各有大红旗幅一幅。礼堂半空悬挂着一颗大红星及无数小红旗,上面都写着“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等口号。行走在这里,当年情景仿佛在眼前。
禤兆强说,如果当时这个礼堂没有作为文物进行修缮,并加以保护,现在可能已经岌岌可危。数年前,当他到这里参观,这里由于年久失修,比较残破,房梁部分杉木霉烂,房顶也开始漏水,基本已空置了。
由于当时没有留下照片,而且后来又经过多次加建,旧址的大体形制虽然仍在,但已经面目全非,这为会址复原带来困难。当时,施工人员只能先拆去加建的墙体,再根据墙基、地面和老工人的回忆一点一点地去复原。
禤兆强说,在数十年后,“一次劳大”旧址能完整保存到现在,已属难能可贵。由于它在工运史上的重要意义,应该可以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到那时,这里也许不再这样落寞。
而据一些老人回忆,旧址上方的标志原来不是红五星,而是一个圆规,即当时机器工会的会徽,如果要申报文物单位,就有必要对此进行考证。(摘自:红色史迹 撰文:梁婵)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楼顶上的红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