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荔枝湾惨案”与学生抗日救国运动被镇压
1月13日,中山大学、国民大学和勷勤大学等多间大中学校近千人举行一二,九后广州第四次抗日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至荔湾桥时,遭国民党当局预先派出的所谓“广州市民救国锄奸团”的武装特务、流氓的袭击,打伤和逮捕学生数十人。此为“荔枝湾惨案”。当晚,政府宣布全巿戒严,并派出大批军警到各校搜捕学生。粟稔、张凤楼、李驹良等学生运动领导人先后被捕,中山大学学生纠察队队长冯道先、朱文畅被捕后惨遭秘密杀害。中大教授何思敬、邓初民以及学生运动领袖曾生、钱兴等遭通缉。学生运动骨干被当局以“不准注册”等方式开除出校。至此,广州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受到严重挫折,大规模的公开抗日爱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华南救国会(“南总”)在广州开展活动
1936年初,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党员、中山大学教授何思敬在香港成立了公开性的抗日救亡团体一华南救国会。同年5月,全国救国会成立后, 华南救国会遂改为全国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简称“南总”),在广州、香港、广西等地联合各抗日救亡团体,团结各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来的薛尚实,于同年下半年后也通过“南总”在广州、香港、广西等地恢复和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建立了党的组织。
广州发生“珠光里事件”
6月8日,广雅、知用、执信、大中、教忠中学等广州部分学校学生1000多人到“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广东省教育厅请愿,要求当局出兵抗日、开放抗日言论。请愿活动结束后,部分学生骨干前往珠光里开会,商讨今后的抗日活动计划。但遭当局派出的军警包围,与会者40多人全部被捕。此为“珠光里事件”。事后经各方营救,当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广州民众歌咏团成立
7月,由突进社、“中青”等抗日团体成员及爱国青年共同发起建立的公开的救亡组织一广州民众歌咏团成立。广州民众歌咏团由原广州基督教男青年会民众歌咏团改组而成,其活动仍主要由广州基督教男青年会主办。歌咏团成员很快由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不久,“中青”和突进社乂在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举办歌咏团,发动女青年200余人参加。这两个歌咏团的活动方式都以教唱抗日歌曲为主,结合研讨革命理论和国内外政治形势教育等。1937年初,由于当局逼令基督教青年会停止提供场地,广州民众歌咏团因而解散。
薛尚实、王均予在广州开展重建党组织工作
年初,中共北.方局派薛尚实(广东梅县人,又名罗根,原名梁华昌)到广东开展建党工作。6月间,王均予也通过原在上海中共临时中央局出版部工作的易吉光,前往天津与中共中央北方局直接取得联系。随即,北方局指示王均予也回广州,接受薛尚实的领导,在广州开展建党工作。
薛尚实约于春节前后到达香港。他首先与在港活动的中共党员宣侠父、梅龚彬等取得联系,然后通过宣侠父的介绍,与苏惠等接上关系,并经人引见认识了广州一二·九运动后逃亡到香港的中山大学教授、中共党员何思敬。随后,薛尚实通过何思敬认识了广州突进社负责人张直心,于同年3月间吸收张直心入党。薛尚实还布置他扩大“突进社”,使之成为党的外围组织的任务。6月,张直心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后,首先在突进社中吸收党员,将其主要成员杜埃、吴超炯、叶乃勋、陈维岳、李静音等介绍入党。突进社骨干刘秉钧、黄焕秋、饶彰风及其他成员随后也被吸收入党。经薛尚实同意,张直心还在广州国民党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中山大学支部,由张直心任书记,杜埃负责宣传,吴超炯负责组织。八九月间,薛尚实还分別在香港、广州介绍吴有恒、罗范群等入党。在此之前的3月间,杨康华也在广州由中共党员陈勉恕介绍人党。
王均予于同年6月底从天津回到广州。按北方局的指示,王均予将中国青年同盟改称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从7月开始,王均予在“中青”的主要骨干中,吸收邱萃藻(麦蒲费)、林振华、张定邦等人入党。随后,曾生、钱兴、粟稔、温焯华、张风楼、梁绮、王士钊、周明、杨谨英、李驹良、梁湘、黄书光、李木子、王作荛等也被吸收人党。王均予还恢复了失去组织联系的孙康的党组织关系。从9月开始,用广东工作委员会的名义进行建党工作, 进一步在广州及已建立“中青”组织的东莞、中山、新会、南海、高要等县发展“中青”盟员入党。这些被吸收入党的“中青”盟员主要有梁奇达、潘机岳、陈翔南、黄文康等。到1936年底,王均予在“中青”成员中,吸收了100多名党员,并在广州市内建立了多个党支部。
至此,广州党组织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共广州党的领导机关的重新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
8月,广州各文艺团体与刊物联合发起成立“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协会会员主要由青年作者、各读书会会员、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骨干以及中山大学、勸勤大学、广雅中学、教忠中学、执信中学、市二中、市美专等学校的进步青年组成。共有会员400多人。分为理论、小说、诗歌、新文字、翻译、形象艺术、戏剧等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为邱萃藻、胡沥、杜襟南(陈嘉)、梁绮(梁容)等。骨干成员有罗宗煌、杜埃、杨康华、赖少其、黄焕秋、陈残云、楼柄、萧殷(郑文生)、李育中、张克明、温流、徐青、张江明、温盛湘等。“艺协”通过各种活动,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随后,在“艺协”中成立了党小组。抗战爆发后,“艺协”会员转入广州文化界各救亡团体中活动。
广州学生联合会筹委会(广州地下学联)成立
10月间,为了成立广州全市统一的学生组织,“中青”、“突进社”联合广州其他学生组织召开广州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30余人。会议决定成立广州学生联合会筹委会(简称学筹会),并选出罗范群、黄书光、李士洋等5人为常委,罗范群为主席。学筹会开始时主要为秘密活动,故被称为地下学联。它对推动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中共广州巿委重新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学筹会的领导,在学筹会建立了中共支部,由罗范群任书记。抗战爆发后,中共广州巿委根据党的抗口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决定动员青年参加各种公开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而不单独组织左翼群众[团体,广州学筹会遂停止活动。
广州文化界举行追悼鲁迅大会
11月8日,由广州文化艺术工作者协会、民众歌咏团、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等几十个文化团体联合发起,在中山大学附中举行追悼鲁迅大会,参加大会的达1000多人。大会号召文化界要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扩大救国联合战线,实现抗日,挽救国家危亡而奋斗。随后,广州文化界发表宣言,响应北平文化界呼吁,组织20多个团体共2000余人参加了支持绥远抗战的宣传和募捐活动。下旬,全国救国会“七君子”被捕,广州文化界和其他救亡团体一起举行了声援“七君子”的抗议活动。
中山大学抗日救亡协会成立
1935年至1936年年间,中山大学先后成立了 一批进歩学生组织。为了改变力量分散的状况,以统一领导和协调校内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问,“中青”、突进社、抗日救亡前哨社、行社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山大学抗日救亡协会,粟稔、吴超坰为负责人。
中共广州市委重新建立
9月,在广东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一些地区基层党组织陆续恢复重建的基础上,薛尚实在香港成立了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并任负责人,他从广州凋饶彰风,从梧州调莫西凡,加上在香港的姚铎、苏惠等,组成了“南临委”机关“南临委”的成立,标志着中断了两年的广东党组织的领导机关重新建立,华南各地党组织的活动开始恢复。
12月,经“南临委”同意,中共广州巿委成立,王均予任书记,罗范群任组织部长,邱萃藻蒲费)仟宣传部长,林振华任青年部长,周明任职工部长。广州市委下辖中山大学支部(书记钱兴、后为金昌华)、勷勤大学支部(书记麦蒲费、后为李木子)、广雅中学支部(书记尹焯辉)、教忠中学支部(书计王磊)、小学教师支部(书记谭本基)、广州学筹会(地下学联)支部(书记罗范群)、文化支部(即戏剧支部,书记麦蒲费)、工人支部(书记周明)、到1937年下半年,广州市内已建立了 1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6人此外,中共广州市委以“广东工作委员会”名义,在广州外县建立党的组织,于1937年8月间成立中共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由麦蒲费、张定邦、温焯华(后增加李士洋)组成,麦蒲费为负责人。外县工委成立后,广东工委的名称不再使用。外县工委继承广东工委的职责,继续领导广州外围各县的党组织,机关设在广州。开始时,外县工委与广州市委是平行机构,9月,改为隶属于广州市委领导。外县工委辖下党组织,包括有:中山县委(后改为中山县工委,书记孙康)、东莞县工委(书记谢阳光)、江会支部(书记陈翔南)、肇庆支部(书记梁奇达)、开平特别支部(书记谢创)、南海石井特别支部(书记潘机岳)、南海贺丰乡支部(书记范志远)等。广州外县工委还在台山、紫金、佛山、阳江、阳春、廉江、顺德、南雄、澳门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到11月,上述县、市共有党员105人。12月,外县工委改属中共南委领导。1938年4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外县工委撤销, 其所辖各县的党组织,统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
由温盛湘于1937年7月主编的地下革命刊物《游击队》,先是作为中共广州市委机关刊物,后改为广州外县工委机关刊物。《游击队》前后共出版了24期,至1938年5月停刊。
中共广州市委的重新建立,以及在广州市委直接领导下广州外县党组织的恢复重建,是广东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准备了组织上的条件。
广州救亡协进会成立
年底,全国救国会华南区总部(“南总”)在广州成立了辖下秘密组织广州救亡协进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代表黄新元、韩孚(陈文信、陈予同),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委员、广州职工代表洪飚(周楠),广州学生救亡联合会代表黄泽成,广州妇女界代表黄梅棣,广州青年和文化界代表杨康华等出席了成立会议。会议由陈汝棠主持。中共“南临委”指定陈汝棠主持广州救亡协进会工作。广州救亡协进会成立后,定期每星期召开一次会议,互相沟通情况,商讨各项活动的开展。